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高校资讯 - 正文
吉林大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07-6-28 【字体:小 大】

  吉林大学

  一、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合校以来,吉林大学通过“985工程”一期和“211工程”的建设,在整合了学校相关学科研究力量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教育部对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结合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努力加强我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我们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1、确定了《物质制备科学》等8个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

  吉林大学在建设高校创新体系过程中,坚持把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作为高等学校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从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等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凝炼学科方向,确定物质制备科学、汽车工程、高压科学、整合生物学、工程仿生、集成光电子学、东北资源与环境、计算与软件科学8个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建设,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了发展壮大,学科科研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初步构筑起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搭建科技创新体系所需要的、体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争取经过未来几年的持续投入,将上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节点。

  2、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研究基地,形成了良好的科研载体。

  最近几年,我校加快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改革与调整,积极推动规范化管理,推动机制和制度创新。并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渠道建设资金,进一步改善了科研条件。为保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学校每年投入几百万元用于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和管理,支持科研基地对外科研交流和合作。

  “十五”期间,我校新增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面机械仿生技术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合作实验室,1个教育部特种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压技术与功能材料等8个吉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我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另外还有国家其他各部委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合作实验室1个。借助“985工程”、“211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这些实验室的装备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环境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已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加大了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积极促进校内成熟的项目和机构成立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学校共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即教育部特种工程塑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汽车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3、涌现了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个人,形成了一批年龄结构、学术水平合理的创新团队。

  2000年以来,通过不断培养、调整和引进,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改善;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鼓励学术创新和突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年轻教师的发展和成才提供了有利条件;青年教师比重相对稳定,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其中双聘院士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57人。

  二、为广东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情况

  在开展科技工作的过程中,我校一直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在汽车、化工、光电子方面具有的研究优势,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可产业化的技术、产品,与相关企业密切合作,通过高技术产业化,为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增量目标作贡献。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技术储备,为地方进一步提升竞争和发展能力提供技术支撑,为地方经济的提升存量目标作贡献。

  我校与广东省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从来未间断,一直以来都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努力为广东省相关单位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并推介科技成果在广东省转化。“十五”期间,双方共签订技术合同32项,合同额637万元,行业涉及汽车、机械制造、通信、医药等领域。2006年,我校与广东省企业共签订16项技术合同,合同额830万元。

  我校与广东省之间的科技合作活动之所以在近年来呈现了良好的上升势头,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因素:

  1、政策引导,积极推动。

  2004年,我校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积极性,相应调整了学校的科技管理政策。在新的科技管理政策中,不但加大了对于从事“四技”科研活动的重视度和认可度,而且对于从事此类活动也有了较为优惠的条件。另外,为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展,“十一五”开局之年,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制定了高新技术成果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进一步倾斜的技术推广战略,力争将学校的科技成果更多地在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转化,实现双赢。

  2006年4月,学校科技管理部门会同吉林大学深圳研究院,先后到东莞、佛山、中山、珠海、虎门等城市、专业镇科技局调研、走访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寻求合作机会。通过调研走访与广东省部分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0余项。譬如,我校仪器与电子技术学院的王君教授与东莞市广大制冷有限公司签订的“空气净化装置研制”合作项目,填补了该公司的技术空白,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渠道跟进,努力介入。

  为了更好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服好务,我校还努力做好双方合作渠道和平台的建立工作。近年来,我校不但与雪莱特公司、佛山鲸鲨制漆有限公司、佛山口腔医院等单位合作成立了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从而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还与中山市东风镇、东莞市樟木头镇、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等建立了紧密的专业镇合作关系。2007年3月份,我校还与珠海市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这些合作渠道和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制定的“十一五”学校技术推广战略的落实。

  另外,在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6年4月27日成立后, 我校积极关注这一平台所可能提供的省校合作机遇,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步伐。

  2006年,学校与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签订的“仿生不粘炊具产业化开发项目”、 与广东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签订的“流延包装薄膜生产线关键部件挤出机螺杆设计开发项目”先后获得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的支持,现项目运行状况良好。

  2007年,由学校主管科技的副校长亲自带队到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寻求合作机会。我校还与广东省企业共同申报了近10项“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专项科技项目”,项目涉及汽车、计算机、机械等领域。

  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省之间的科技合作渠道建立工作,并通过日益完善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积极推介高新技术成果。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将面对一个合作双赢的美好前景。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